2017年12月6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郝煜副教授应邀在学术会堂606会议室为经济学院师生做专题讲座,讲座题目为“可信承诺问题和国家财政能力——来自雍正火耗归公改革成败的证据”。此次活动由经济学院黄乃静老师主持,尹振东、申广军、伏霖、金星晔等10多名校内老师和20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参加。
郝煜副教授研究了雍正朝(1723-1735)“火耗归公”改革对国家能力的影响。此次改革通过把州县征收的不受预算管理的附加税(火耗)纳入省财政管理,控制了附加税的规模,遏制了官吏的腐败。郝教授主要通过“减负效应”和“财政能力效应”两个指标对改革效果进行了评定。通过研究发现,改革降低了农民的实际负担而提高了农民抵御灾害的能力,在正常年景,改革后赈灾次数下降了0.61次/府,相当于该变量标准差的40%(减负效应);另一方面,改革提高了省政府的财政能力,提高了省内跨地区的公共品供给。严重灾害下,改革使得赈灾频率提高了0.74次/府(财政能力效应)。而且,征税比较困难的府,改革的财政能力效应越强;火耗提解到省的比例越高,改革的财政能力效应越强;洪灾下改革的财政能力效应大于旱灾。最后,郝教授指出由于地方自主权缺乏制度化保证,且中央对地方政府的攫取之手不受约束,是造成中国帝制晚期“轻徭薄赋”、公共品提供不足、吏制腐败的一大原因。
参加讲座的老师和同学们就附加税界定、模型内生性、激励机制何以实现以及火耗归公失败到底源于中央摊派还是政策本身就存在缺陷等问题与郝教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本次讲座,大家对中国清朝税制以及相关改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以及对中国帝制王朝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有了新的认识,在座师生获益匪浅。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